《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了“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并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笔者看来,“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本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要求,而跨学科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科渗透和融合)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以笔者的实践看,跨学科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跨学科教学需要教师有“跳出学科”的意识。
1987年5月,我在德阳教育学院地理专业做毕业汇报时,执教初中地理“时区和日界线”的“日界线”部分。我引用了两份材料:一是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向西出发环球航行一周,发现航行日志上记录的日期比实际日期“少了一天”;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80天环绕地球》中的主人公福格以伦敦为起点和终点,向东环球旅行,完成航行后,发现记录的时间比实际日期“多了一天”。以这两份材料让学生讨论设立“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必要性和应该如何变更日期。这是用历史和文学资料理解地理学科知识的背景,用地理知识解释历史和文学现象、揭示学科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杜威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看,跨学科首先是一种意识,需要教师“跳出学科”。
如何“跳出学科”?在有意识的前提下,教师不“死盯”着某个学习材料,而是面对这一材料,把自己一生的所学、所思、所经验的东西唤醒,看能否用作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运用,用不同学科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记得我用数学证明的方式教“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发表于1992年第5期的《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用漏斗、橡胶管等化学实验器具演示地下水的隔水层、透水层和澳大利亚的自流井成因,这些都是“跳出学科”。
其次,跨学科教学要明确“生”的定位。
狭义的学生是指,在学校里,在成人、同伴的帮助或影响下,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人。基于教学“生”的教学设计,需要挖掘和利用有利于学生生存、生活、生命的内容,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并让学习具有魅力和吸引力。
教高中地理时,我曾用《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向学生提问:“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季吹偏北风。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赤壁东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描写气旋过境天气有什么特点?你由此得到哪些启示?”“曹操和周瑜都是杰出的军事家,为什么不知道这里有这样的天气?”“长江中游有没有其他人知道这种天气?”学生课堂讨论的结论是肯定有人知道,比如,荆州的水军将领蔡瑁、张允肯定知道。我又问:“蔡瑁、张允此时已经投向曹操,曹操为什么还会被火烧?”“曹操因为疑心病,杀掉蔡瑁、张允带来了什么影响?”“《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比别人高明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呢?”……这里有以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移动、锋面气旋的形成、气旋过境的天气为学科要点,渗透历史知识、人性的观察和分析、写作表达等,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习生活智慧和人生选择的教学追求。
再次,跨学科教学要体现学科本质,实现学科发展。
2007年,我在绵阳市高新区火炬实验小学上老舍的《林海》一课,一位同学问:“‘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写的什么?”这是写的兴安岭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带现象,于是我在黑板上勾画了一幅简笔画,把不同高度的植物群落标示出来,告诉学生:“这是老舍在描写他看到的兴安岭的植物的分布现象,兴安岭的山顶主要是针叶林青松,山腰是阔叶林白桦,山脚有很多美丽的小花。”为回应学生提问,我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这段教学就是“跨出去”了。后来我在反思中意识到:这是一篇感情充沛、文笔优美的文章,这里的跨学科是在用教地理的方法教语文,用教科学的方法教文学,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欣赏文学的美。怎么破解?针对学生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先画,让学生知道老舍写的是什么;但不能停下来,考虑语文特质,我可以提问:“老舍为什么不写‘山顶是青松,山腰是白桦,山脚有野花’?读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心情、创造性的文学表达和拟人的写作手法。这就是“收回来”,回应学科教学。
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实施以来,我观察了一些有特色的跨学科教学活动。然而,仍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这样的活动是学生需要还是老师需要?如果仅是老师需要,则可能流于形式;二是这样的活动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根本目的。我注意到,有些课程只是多学科知识的简单展示,并未真正实现多学科的学习和发展。
(作者系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
人物介绍 | PROFILE
陈大伟
教育学教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陶会新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重庆当代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西部名师名校网”总监
“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方向国培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观课议课与教师幸福。现已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等26本著作,多次获省市教学成果和社会哲学成果奖。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自微信公众号成都陈大伟,作者:陈大伟。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提供内容参考。若有来源标注不当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