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北京都市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鉴赏英石,首先要有文化底蕴和社会阅历

多学、多走、多看

日前,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专访了著名英石藏家、瑛石居主人刘伟松先生。自年轻时,他便与英石结缘,并且“是在喜欢英石后才渐渐有所了解英石在艺术中的美”,并结交了学者同好,还忆起和范白先生的交往细节。他说,鉴赏一块英石离不开自身文化素养,首要的就是要有文化底蕴和社会阅历,“多学习专业的有关知识,多走出去看看”。刘伟松介绍,目前,精品英石还是很有市场的,几千、几万、几十万元的成交时有见闻。

这是出自骨子里的喜欢

收藏周刊:您是如何与英石结缘的?

刘伟松:我和英石结缘,源于我年轻时的一个爱好,年轻时跟老师傅养过画眉鸟,种过盆栽,最后还是选择了观赏石(黄蜡石、英石),这是出自骨子里的喜欢。对于玩英石,并不是有艺术的追求才玩英石,而是喜欢英石后才渐渐有所了解英石在艺术中的美,才知道古时候的文人雅士为了一块英石倾情赋诗,以表情怀;才知道有米芾拜石之典故;才有缘结识我们英德唯一的一位年轻文化学者、当代优秀诗人范白老师。

收藏周刊:我们应怎样鉴赏一块英石?阴石和阳石孰高孰低?还是各有千秋?

刘伟松:一般来说,人们鉴赏英石都会有抽象的表述,或者是直观的视觉。有些人可根据石头的外形或可知内涵,描绘该石如诗如画的美丽。有些人在直观上就称像狗、像猫、像鸟等。因此,鉴赏一块英石离不开自身文化素养,首要的就要有文化底蕴和社会阅历,多学习专业的有关知识,多走出去看看。对被鉴赏的英石才能赋予它应有的文化内涵。

阳石和阴石的采集是有区别的,阳石裸露于地上,小的随手可以拿走,阴石藏在地下,采集时需要挖开表土才能看见其容貌。传统上的英石一般都是指阳石。阳石纹理褶皱多,四面纵横交错。阴石大多数整体的孔洞通透度、玲珑空明又没有太湖石明显的表现。英石中的阳石赏的是它的皮壳、褶皱,表现于文人的风骨、文人情怀及独立不羁的精神境界。要成为佳品,首先就必须有古人的“相石”之法,“皱、透、瘦、漏”只要四面可观,就是一块难得的上乘之品。除此之外,如果英石整体天然、石质清脆、黑黝饱满圆润、腰肢苗条、弯曲有度、蜿蜒顿挫之势都可列为稀有收藏品。

他的艰辛付出

是很多人都体会不到的

收藏周刊:范白近期编著有《英石志林》,能谈谈你对这本书乃至作者的一些印象吗?

刘伟松:因为才疏学浅,我总觉得我没有资格对范白老师的大作评头论脚。只能说范白老师近期编著的《英石志林》这部书,他的艰辛付出是很多人都体会不到的。他花近10年时间,在国内外,通过师友的各大院校、图书馆广为搜罗拾掇各朝代吟咏英石之诗文遗珠。他查阅检索的历代古人诗文集、方志、题跋等超过一千种。“往往一篇文字,多方追溯,始得其源。又辩字断句,植字排序,皆为不易之事。”能成就《英石志林》这部书的出版,这是一般常人不能及的。此书的出版,正如刘释之老师说的:“在整理乡村文献上居功至伟、填补了关于英石文化全面系统论述的空白。”更可为广大奇石爱好者与研究者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想不出用什么赞美的词语来表达我对范白老师的尊敬和敬仰。只能借用耶鲁大学苏炜教授在《与溪山霞水一同清响》一文中对范白老师仰象表述:“一袭白衣,两袖清风,心情如水,诗清若风。一个‘清’字如水如风,这是范白兄弟多年来留在我心头的印象,在我的认知里,范白是为诗活着的,或者,他活得像诗。”他不在乎俗利名分,只为美言美景美事投注心力,甚至不在乎许多俗世规限,只在乎心魂的安顿、年华的悠逸与大美的享受。英德是个小地方,却活出个视界、大气象、大天地、大江山。所以他的为人为文行事,能诚对鱼虫万物,举手揽月,交游老中青,南北贤达,不计较俗态细节却从无一丝戏伪与傥风貌,真让我想起英石“云根雨脚,众峰入怀”之品格也!

我和范白老师认识,也是源于英石。10多年前在一个石友经营的英石店铺里经人介绍相识,给我的印象就是英俊少年。可他的谈吐又超出年龄所限。知识面广,对赏石又有他独特的风格。文质彬彬,实属一介书生。其实几年后才知道,认识他那年,他的文学、古诗词水平在广东省内小有名气(省外也不乏有赞美之词),被称为广东青年诗坛“三剑客”之一。平时也经常和他探讨英石一些玩法。有一年他给我写了一副联:“唯尊石道,彼论他言”却一直影响着我在玩石的路上。

精品英石还是有市场的

收藏周刊:英德当地的英石产业和收藏市场,现状是怎样的?能结合您的亲身见闻向读者介绍一下吗?

刘伟松:现在英德当地的英石产业和收藏市场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了,其鼎盛时期是在2010年前后的几年。据了解的数据表明,那几年的销售整体是相当大的。那时候就单主产区(不包括其他镇)直接销售每年收入就达3-4个亿。仅奇石销售收入就达700多万元,加上在外园林工程,产值就达5亿元。与英石相关的销售收入达60多亿元。每年英石节的宣传影响所带来的旅游收入达21亿元。而这几年,英石产业和英石收藏就大不如前了。主要是受国内外经济大影响,订单大量减少。英石资源的枯竭也一定程度上影响销售收入。经营英石的店铺从几百间到现在只剩下几十间了,以前在店里等客人上门就有收入,现在就连走出去专场销售奇石的摆摊户都大吐苦水,销售收入不及前几年一两成。

但是如果是精品英石,包括其他石种还是有市场的,几千、几万、几十万元成交的时有见闻。因为那些藏家,大家在石界里打滚了多年,见过的石头也多,知道哪些石头好、哪些不行,精品、绝品有收藏价值,商品石基本上没有市场。

【更多声音】

英石之美,

足与太湖、灵璧、昆石相颃颉

英州盛产英石,英石之美,足与太湖、灵璧、昆石相颃颉,其绉透漏瘦之特质,最具文人风骨,最为雅士所重。故自有宋以降,文人雅士品题甚夥,然多散诸各诗文志集中,世人未易得窥全豹,总为憾事。况百年来,囿于时流,审美凋敝,英石之美,乃蠹简尘封,以为英石乃迂阔无用之物,不如珠玉犀贝之有用而可宝也,则其不类乎怀才抱道之士不得伸其志于天地间久矣乎?范白兄每睹此,乃忧心如焚,耿耿不能寐,日夜为之拂拭摩挲,携弟子陈卓新积数年之功而成此《英石志稿》,荦荦大观,遂令英石尘埃一扫,心血顿回,意气重生,光华奕奕,得嘘云吐气于天地间。范白兄此举,善莫大焉。

——广东岭南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刘释之

英石诗文遗珠重缀

《英石志林》功在千秋

英德盛产英石,自古以“瘦绉漏透”之特质并美太湖、灵璧、昆山石,其傲然风骨历来为文人所倚重偏爱。案上有石相伴,增文人书斋之清雅,把玩摩挲之间尽显风流,宋代以降文人雅士品题不绝。传北宋大家苏轼过英州偶得英石一方,“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又有诗云:“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惜有关英石之吟咏散轶各处,无法窥其全貌。

况近百年来,时流轻巧,审美媚俗,风雅难觅,更不消说感知英石之美。范白先生身在英州,亲睹此景,忧心难安,夜不能寐,发愿将历代咏颂英石之诗文遗珠重缀,赓续英石风韵,共襄英州风雅。

《英石志林》逾十载终成书,填补空白,功在千秋。付梓之时,恰逢岭南秋日,似硕果初挂枝头,晶莹多汁,待人赏摘。

——赵迦颐,河北定州人氏,诗词书画爱好者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英石志稿英石志林 新浪众测 新浪众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相关新闻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北京都市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北京都市网 www.bjdshi.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